预制菜成餐饮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红线
“预制菜”这个概念早已渗透进大众生活,成为餐饮行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一条隐形的红线。一旦企业触及这条红线,便会引发公众的强烈反响。
罗永浩质疑西贝:一边用预制菜,一边高定价
近日,网络红人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质疑西贝筱面村一边“几乎全用预制菜”,一边“定价对标现制菜的价格”。这一言论引发了全网热议。
西贝公开后厨,回应质疑
面对罗永浩的质疑,西贝创始人回应“无一道预制菜”,并将后厨菜品制作流程在全网公开直播。然而,门店后厨被发现的儿童餐里保质期两年的冷冻西蓝花,以及“新鲜现做”的肉夹馍里肉和馍都要从冷柜拿出来解冻使用,让西贝的公关努力并未起到预期效果。
预制菜争议背后的原因
国家法规与大众认知不统一
为什么西贝的公关会起到反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法规与大众认知里预制菜定义并不统一。
预制菜来源和制作流程不透明
同时,餐饮品牌预制菜或半成品来源以及制作流程不清晰,可能也会导致公众对配料、防腐剂添加、保存方式等各个环节产生质疑与担忧。
预制菜价格问题
罗永浩所抨击的“预制菜卖现制菜的价格”,也是大众对此次事件反响激烈的原因之一。现制菜需要人力加工等额外成本,而有些预制菜,只需要“一把剪刀、一台微波炉”。
企业如何应对预制菜争议
预制菜使用规范化、透明化
国内餐饮企业“老乡鸡”在门店中使用不同颜色,表明菜品是门店“现制”还是中央厨房的“半成品”或“成品复热”,让“吃不吃预制菜”成为消费者在其门店中的“可选”而非“必选”。
企业应审视自己,调整自己
在国家努力推行预制菜标准的同时,餐饮企业也应当审视自己、调整自己。“预制菜”可以上桌,但必须“清白上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