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四月中旬以来,“胖猫”跳江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引发关注,公众舆论逐渐集中指向“胖猫”的女友谭某。互联网上开始出现大量针对谭某的人肉搜索、造谣和谩骂行为。5月19日晚,重庆市公安局南岸区分局发布了一份警情通报,明确指出谭某没有构成诈骗犯罪,并且指责“胖猫”的姐姐刘某侵犯了谭某的个人隐私。

5月24日,中央电视台对重庆警方进行了专访,公布了独家调查细节,使“胖猫”事件的真相更加清晰。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共发现并处理了400多条与“胖猫”事件相关的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信息,侦破了7起相关的网络谣言案件和8起网络暴力案件。截至目前,已经对3人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对13人进行了行政处罚,部分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网络上将谭某描绘成“捞女”和“骗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她与“胖猫”之间是正常的恋爱关系,双方有经济往来。尽管“胖猫”的姐姐刘某看似为弟弟发声,但在事件发生后,她在网上公开了大量涉及谭某的个人隐私信息,并通过联系他人代写文案、购买流量等方式故意误导舆论。事件真相揭露后,舆论哗然,许多自认为正义的网民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被舆论操控,成为网络暴力的加害者。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为了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分析,辨别真伪和善恶,能够在事情发生时做出正确判断。然而,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似乎越来越忽视了这一能力。在尊重真相与发泄负面情绪之间,他们毫无例外地选择了后者,因为外界的真相对于他们来说远在天边,而“自身感受”却近在眼前。互联网的匿名性以及“法不责众”的心理,进一步助长了一些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对事件进行评论的恶劣风气。

一些网络暴力的助推者,可能初衷并不是发泄负面情绪,而是为了伸张“正义”。但他们高估了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坚信自己所伸张的正义是正确的,而没有进一步思考所谓的正义到底是真实的正义还是被舆论塑造的虚假正义。当虚假的正义被揭露时,他们才意识到自己手中的“正义之矛”其实是“暴力之刃”。即使部分网民初衷是为“胖猫”发声,让“捞女”付出代价,但他们实际上在自以为是的善意中对谭某进行了网络暴力,成为加害者。

无数次反转事件尘埃落定后,媒体都会呼吁公众在舆论中保持理性。然而在“胖猫”事件中,当网络舆论的矛头逐渐指向谭某时,许多人的非理智情绪再次占据上风。同情弱者是人类的朴素本能,这固然值得赞许。但强弱不能靠主观判断,它隐藏在深层次的事实之中,有时甚至无法准确界定。希望公众在面对舆论时能够保持理智,不仅凭表面现象轻易下结论,不将群体标签化,从而避免无端地夹杂个人偏见。

在此事件中,警方发布的警情通报值得肯定。这份通报内容详实、细节丰富,是积极应对舆情的一个较好案例。这样的警情通报不仅能够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还给予大众在舆论事件发生后保持耐心等待官方通报的信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