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云(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山东枣庄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因在班会课上大方讲解性教育知识引发全网点赞。面对学生间的言语攻击和衣着暴露问题,张老师以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正视隐私部位、学会自我保护。这堂课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更掀起了公众对性教育必要性的深度讨论,撕下了性教育“羞耻”的标签。
在儿童性侵案件、青少年性健康问题频发的今天,这堂看似“超纲”的班会课,恰恰撕开了教育中最为隐秘的伤口——当成年人因羞赧与偏见选择沉默,孩子们只能在无知与风险中独自摸索成长。
长久以来,性教育始终是家庭与学校心照不宣的“禁区”。家长对性话题的欲言又止、教师对生物课本中“敏感章节”的匆匆翻页,生殖器官的学名被替换为含糊的“隐私部位”,防性侵教育止步于“小心陌生人”的苍白警告,这些行为构成了一道道沉默的围墙,成为了孩子性教育缺失的助推器。
在学校中,张老师观察到学生用脏话攻击他人、无意识穿戴暴露服饰的行为,正是性教育长期缺位的缩影,而女生因不了解月经初潮感到恐惧的心理,也是“沉默教育”种下的认知苦果。当生殖器官学名被隐去,青春期知识被回避,儿童只能从网络或同伴的戏谑中拼凑扭曲的性认知时,孩子既学不会科学的表达身体,也失去了防范侵害的能力。
然而,张老师在班会中以青春期真实场景为切入点,将性教育从生理知识拓展至社交伦理时,填补了家庭教育回避、社会引导模糊的空白。她没有用隐晦的比喻回避问题,而是直呼隐私部位的医学名称,她也没有止步于生理知识,而是将性别平等与尊重融入课堂。当课堂上孩子们从哄笑捂脸到正视问题,这种转变充分展示了性教育的重要性。而教育者直面问题的勇气,恰恰消除了性教育的“污名化”,将其还原为普通生理知识。正如张老师所言,“害羞是本能,但羞耻是伤害”。当大人率先正视,孩子才能在坦诚中建立对身体的敬畏与自信。
看似“难为情”的班会,实则撕开了性教育长期蒙羞的遮布。当学校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性教育融入日常教育,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对身体的认知,更是构建自尊、尊重他人的人格基石。唯有以科学消除偏见,以坦诚替代回避,才能让真正守护“蓓蕾”成长。
来源:红网
作者:李凌云
编辑:吴海刚
近日,山东枣庄一位小学老师在课堂开展性教育的视频走红网络。看到她正视性教育,正面引导学生,网友在留言区点赞,“这是知识,就要大方地讲解”。
“大人先正视了,孩子们才能正视”
视频中的张老师,是当地小学一名六年级语文老师。她发现部分学生之间会用脏话互相攻击且存在穿着暴露的情况,决定在班会课上开展性教育,让孩子们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我不反对学生的穿衣审美,但他们对隐私部位不太了解,家长可能是羞于表达,我自己小时候也没听过这种课,老师讲到这块知识都是略过的,我就觉得这个事必须自己来做”。她搜集了相关资料,并在网上借鉴其他老师的视频,整理出教学思路。
“我首先科普了生殖器的学名,这样,万一孩子出现问题,能跟老师或家长说清楚,然后告诉他们什么情况下可以给别人看,什么情况下一定要提高警惕,以及怎样去保护这些器官”。
孩子们正处于十二岁左右的青春期,当老师提到隐私部位,班上有人捂脸,有人坏笑,还有学生说这是“超纲”内容。张老师一度以为自己讲不下去了,但当她把隐私部位的学名大方讲出口,她发现孩子们也开始正视这个问题了。
“提到隐私部位,孩子们是羞于表达的,这说明他们知道这些部位的隐私性。这很好,我也很赞同,但害羞过度就会变成羞耻,这就不对了,出现问题不能羞于说出口,大人先正视了,孩子们才能正视”。张老师希望通过性教育课,让更多学生正确认识身体隐私部位,爱护自己的身体,也希望男生和女生之间懂得互相尊重。
正在筹备下一期性教育课
加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这堂班会课带来的反馈,超出张老师的预期。“有的学生哥哥姐姐已经上了初中,他读过生物这方面的书,还给大家做了一些补充,当时我就觉得这个话题讲对了,后来学生没有再发生衣着暴露的情况,男生之间也不会‘踢来踢去’了”。
随着视频在网络走红,张老师收到许多家长的私信,表示赞同她的做法;也有年轻教师从这节课获得开展性教育的勇气,“有老师说他们也不好意思去表达,甚至讲到这一课都没讲下去,这应该是很多教师都遇到过的问题。”
张老师说,性教育还有很多可以科普的。比如一些女同学对月经相关知识不了解,“去年一位学生就和我私下表达过对月经初潮的恐惧。这是因为她不了解青春期身体发生的变化,我当时给她讲过以后她才有了更多了解,也能正常看待这些问题了。我觉得这种科普是必要的。”
张老师正在筹备下一期性教育课,“除了身体认知、性别意识之外,还要加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了解性侵等恶劣事件,提示他们外出游玩时要注意时间、地点,及时跟家人报备,以及被侵害之后的应对方法等。”
来源:央视新闻
https://news.qq.com/rain/a/20250411A03A5S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