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报道,宋波调查了解到,某些社交平台或贴吧上出现了创建专门话题和群组的趋势,他们通过热点事件来散布诋毁信息、发布虚假的泄愤言论,过分夸大师生矛盾并渲染家长对孩子的压迫情况,从而煽动亲子和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这些行为发生在最近的法治日报报道中提到的中央网信办启动的“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之前。
在互联网上适当发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一旦失去了底线,这些情绪就会成为伤害他人的利剑。一些帖子和言论在社交平台上吐槽亲子关系,过分渲染对立情绪,并以“求助帖”的形式出现,如询问“你们讨厌你们的父母吗?”这类无底线的泄愤帖的泛滥,像网络空间中的“情绪病毒”,传播焦虑与怨愤,这不仅破坏了网络空间秩序,更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成严重威胁。
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灵世界应该充满阳光与希望。然而,这些无底线泄愤帖的存在,就像乌云一样遮挡了他们的成长天空。长期接触这些负面信息可能导致亲子和师生间对立情绪的加剧,更可能使未成年人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认为暴力和仇恨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偏离健康成长的轨道。
为了整治这些无底线的泄愤帖,还原网络空间一片清朗已成为当务之急。执法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对发布这类帖子的个人和公司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同时,网络平台应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利用技术手段监测和过滤用户发布的内容,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信息。
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应该加强对孩子网络使用的监管,引导他们辨别信息真伪,培养健康的网络素养。家长还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递正能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良好秩序。只有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才能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让他们在现实中与网络之间找到平衡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