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应该是性价比最低的一类电影,一部好的纪录片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来制作,而且要时常面临各种偶然的不可预知性,但票房的回报与常规电影根本无法同日而语。但探寻和揭示事件真相的成就感还是成为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刺激着创作者以电影最本原的方式记录和还原现实的欲望。

《海豚湾》的中心人物是一位名叫理查德·奥巴瑞的资深海豚训练师,这个职业给他带来了业内至高无上的荣誉和丰厚的物质回报,正是由于他于1964年参演的电视节目《海豚故事》才催生了后来产值达数十亿美元的海豚产业,导致了大量的海豚被捕获。但在那个时候,他没有想到他从海豚身上得到的一切有一天将成为他生命中难以承受的负罪感,海洋公园内海豚的所承受的痛苦成为人们快乐的来源,于是理查德·奥巴瑞要“用余下的全部时光都用来摧毁这一产业”。而当他获知在日本太地(TAIJI)的一个神秘港湾中周期性地进行着对海豚的残酷猎杀之后,决定要冲破日本当局的重重阻力,将这一事件的真相公诸于众,以终止这一残暴行为。于是奥巴瑞联同本片导演路易·皮斯霍斯,组成了一个还包括社会活动家、电影道具师和潜泳高手在内的强大的精英制作团队,秘密潜入地势险要并被严密把守的海豚湾,在严酷的条件下偷拍到了当地人残杀海豚的场面,并将其展现在世界捕鲸大会的会场上,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奥巴瑞怀抱笔记本电脑,在熙来攘往的日本街头向路人展示着海豚被屠杀的血腥视频。

其实从最初的拍摄意图和最终的银幕呈现上来看,《海豚湾》都像极了一个加长版的《新闻调查》,在简单的解构和明晰的线索之下,对血腥之地的潜入和偷拍成为一个牵引观众的巨大悬念,我们身不由主地一步步走进真相的漩涡之中,其实对于在暴力动作电影中浸淫已久的观众来说,在那个日本隐蔽海湾内涂炭生灵的暴行至少在画面上并不能构成致命的冲击,但在影片引导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敬畏生命的崇高状态之后,于是眼前的这一切也就具有了一种我们无法逃脱的罪恶感,这种悲情的力量,让普通观众无法置身事外。

在刚刚结束的奥斯卡评选中,《海豚湾》获得了最佳纪录长片的奖项,其实这并不意外,这样一部立场正确而且制作精良的影片得到奥斯卡的肯定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在环境保护的声音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很容易被这样的一部电影说服和打动,更何况它还采取了这样一种极富戏剧性的煽情方式,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道德制高点,以至于本应有的诘问显得如此微弱:这种假借人性的崇高是合理的吗?

奥巴瑞的观念转变是基于对海豚逐步深入的认知而产生的,影片中反复强调的一点是海豚有着很高的智商,甚至可以产生类似人类的各种情绪,而奥巴瑞饲养的海豚凯西抑郁致死成为他最终成为反猎捕海豚斗士的导火索。驯兽实际上是人类由来已久的行为,马匹用来代步,牛用来耕地,包括马戏团中被驯养用来供人类取乐的狗、猴子、老虎、狮子、大象等等,他们的命运与海豚有什么不同吗?也许就是智商的差异吧?那么是否应该被驯养的标准是取决于动物的智商还是对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价值?如果说“海豚的笑容是自然界最大的假象”,那么马戏团里动物的欢乐又何尝不是一个谎言呢?如果要取缔海洋公园的海豚表演,是否也应该将马戏团中的动物全部遣散或放归山林呢?以博爱的名义,却又将万物生灵分为三六九等,本质上这是一种廉价而自欺欺人的价值观。

无论何时何地,屠杀都是一个让人感到惊心动魄的词汇,《海豚湾》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在于偷拍到的那一片被海豚的鲜血染红的海面,确实是触目惊心。但是,这样的“屠杀”应该每天都在发生,在各个农场和家畜饲养基地中。而影片刻意回避的一点是,目前每年被捕杀的海豚到底占总保有量的比重到底是多少?这样的捕杀到底对这一群类和海洋的生态平衡会造成多大的威胁?而在影片对日本渔业部副部长的追问中,长时间纠结的一点是海豚是在什么状态下被杀死的,以至于我有点迷惑,他们到底是要反对捕杀海豚还是要提倡无痛致死海豚?而且最后交代的该部长卸任的原因也语焉不详,这与影片内容有关吗?如果有关为什么不点明?如果无关在这里提及此事有什么目的?归根结底,只是为了丑化日本人而已,包括前面对日本当地人暴徒式的展示,都让我对影片的客观性产生怀疑。相比之下,这一干美国人高科技含量的义举更像是一场作秀。

影片中更让正义的美国人感到无比义愤的是,日本人捕杀海豚之后居然是用来食用的,如此可爱乖巧的海豚竟然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实在是令人发指!我想起了2002年日韩世界杯时,就曾经有西方人对韩国人食用狗肉的习惯提出抗议,狗是人类的朋友,怎么能杀了吃肉呢?无论是韩国还是中国,食狗和养狗爱狗的都大有人在,本民族的饮食习惯而已,有什么可非议的呢?至于一再声称海豚肉中的毒素含量,我更是觉得不解。以日本人常年食用海产品的传统习性,关于食用海豚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我想他们应该有更清醒的认识的,日本至今仍然是世界最长寿的国家之一,如何化解毒素对于善于饮食养生的日本人来说自有心得,毒性更大的河豚他们都敢吃,轮得着美国人操心吗?而且这与保护海豚有什么关系呢?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刻意强化日本人茹毛饮血的野蛮不化,从而反衬出自己的正义天使形象。而此片在中国的广受好评,与中日之间的宿怨对国人心理造成的影响也不无关系。

 

对于一部本来应该以客观公正为本源的纪录片来说,《海豚湾》中的个人意志已经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了,因此这不是一部让我信服的电影。与同在奥斯卡上获奖的大奖影片《拆弹部队》同样,这也是一部输出大国价值观的影片,那就是一方面摆出受难天使拯救世界的姿态,而对于自己在拯救的名义下对别国生存现状和文化传统的践踏,他们则采取了回避与逍遥的态度,在这拯救与逍遥之间,凸显了西方强权政治对人对己在人权上的双重标准,在本质上不过是美国人基于一厢情愿的普世情怀的一次习惯性意淫而已,可悲的是他们还意淫成功了。只是作为旁观者的中国人,最好还是保持清醒比较好一点,以免下一次他们会以同样的伎俩将吃甲鱼的中国人推上人权的审判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