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很多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看到所有的“相”都是假的,就能见到如来。那么,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PDF下载_金刚经白话文译文讲解_金刚经mp3读诵善音居士版
《金刚经》是佛陀所讲的一部经典,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通过理解佛法生出智慧,作为修行的指导。因此,阅读这部经典,必须站在修行者的角度,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深意。
在经文中,佛陀提到了“四相”,分别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相”,是人们对世界和生命的基本认识。经中,须菩提问佛陀:“菩萨于法,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回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的“无所住”,正是针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言的。
也就是说,修行者不应执著于所看到的一切相,要逐渐让内心归于清净。这里的“心”,指的是“清净心”,也就是人的佛性。为什么要做到“无住”?因为一切相都是不真实的,是变化无常的。
例如,你执著于“人相”,但人生有生老病死。当一个人去世后,你所执著的对象已不复存在,但你的心仍然沉溺于执著中,就难以从这种相中解脱出来。因此,要做到“无住生心”,就必须先认识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里的“皆是虚妄”,并不是说相不存在,而是说相的本质是空,终将归于空。《心经》中也说“诸法空相”。修行人要明白这一点,但也不能执著于“空”的本质。否则,就会在行为上产生偏差。
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僧人因为明白“一切本空”,便什么都不做,不念经、不劳作,整日吃了睡、睡了吃。老和尚得知后,拿起木棒狠狠敲了他一下,痛得他哇哇直叫。老和尚便问:“一切皆空吗?”僧人这才顿悟,意识到自己还执著于“痛”,说明他并未真正理解“空”。
相之所以是“虚妄”,是因为它们都在不停地变化。比如,用木柴生火,火虽然存在,但当柴烧尽,火也就不复存在。这说明火不是永恒的。所以佛经中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正是强调娑婆世界一切现象皆无常。
虽然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存在。例如,我们有身体,不吃饭会饿,不喝水会渴,被打会痛。这些感觉是真实存在的,但“虚妄”的意思是它们都不是永恒的,都会过去。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痛了过一会儿就不痛了。在这个过程中,修行人不能对这些感觉生起执著,要像没有发生过一样,才是真正的“看空”、“住空”。
过去的大德讲,《金刚经》讲的是“缘起性空”。很多人不理解,其实意思是: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最终都会归于空。因为所有的“相”,都是人的妄想执著所产生的,容易令人执迷。只有将这些相看成是“虚妄”,才能明白修行的真义,才能踏实地按照“无住生心”的方法去实践修行。